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好看风景 > 正文
    购物车
    0

    汪沟的传说

    信息发布者:a1365392256
    2019-09-15 11:31:50    来源:马荣宪   转载

    汪沟的传说




           民间有故事                             

       作者:  马荣宪

    地方乡俗,你说它迷信也罢,封建也罢,千百年的传下来,在乡野民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传承着,打压或者抵制皆不能摧毁,可见它的魅力所在。

    我所在的小镇,有一个村子,叫西集前。一天,他们村的干部,一个叫仝丽丽的妇女主任,虽然年轻,却是村上的老干部,和我很熟,带着他们新上任书记的嘱托来办公室找我,让我搜集记录一下他们村关于石干娘的传说,写一份修复建设庙宇祠堂的可行性报告。说他们村西南以前不仅有座玉皇庙,还有一座石干娘祠堂,自古以来香火就十分的旺盛。村里根据村民的诉求和愿望,计划在原址上把玉皇庙和石干娘祠堂修复重建,还原往日香火旺盛的宗教习俗,以满足当地群众一种朴素的诉求。

    村里的干部们也很真诚,为了让我能愉快的接受这一任务,还许下承诺,要请我喝酒,可惜,我因身体原因已戒了酒,早把烟酒视作了毒物,村干部一看这招不起作用,就又要给我稿费,说不让我白忙活。我知道他们的心情,也知道他们要做好这件事的决心和信心,于是 ,便莞尔一笑,说,好吧,先给我开好一百万的支票,这事我做了。他们一听,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不知道我要干什么。

    那妇女主任和我相熟,就给讲情,说,百儿八十的还行,你说一百万,村里可没有!

    从话里可以听出来,她那意思就是咱们这么熟,你还要这么多,就没一点人情面子呀!

    我怕他误会,连忙说,开玩笑的,你怎么给个棒槌却当真(针)了?按照村里的风俗,修复重建庙宇祠堂,是积德行善的事情,我乐意帮这个忙,何况我也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民风民俗,只要你们给我找几个熟悉村里传说的老人就行,我采访了解一下。

    仝丽丽一拳头打在了我的身上,说领导也会欺负人!这么老实个人,说的话倒把人吓个半死!一百万,把我给卖了也凑不齐呀!

    在一个镇上,相互之间接触多了,玩笑开起来也就没了个分寸。

    吃了一拳,还得把活揽下,我委屈地说,你们这邦子妇女主任,整天拿我开玩笑,真会欺负老实人。

    仝丽丽就耍起赖来,说,就赖上你了,俺就觉得你能干好,才来找你的。

    是呀,信任就是个绳索,让你自己往里钻。

    而我,却也愿意做这样的活,因为自己喜欢,所以也乐意上套。

    拜石干娘这一习俗,我久有耳闻。一个地方,百姓们祈求庇护,崇拜神灵,建一座祠堂,修一座庙宇,体现了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一种宗教信仰,表达了人们祈望风调雨顺、人口平安的愿望和诉求,不仅无可厚非,并且还体现了一种人文风俗。

    当下的乡村,到处在实施乡村旅游工程,没有人文景观,没有历史传承的东西,就显得空洞和苍白。

    我所知道的这个小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小镇上的闵家寨村就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闵子骞的老家,闵氏祠堂----笃圣祠就坐落在该村,闵子骞以孝闻名,鞭打芦花的故事,流传甚广,以他的故事拍摄的《少年闵子骞》在全国放映。汪沟这个小镇借《鞭打芦花》的故事和“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的典故,才得以名闻天下。

    西集前村的石干娘祠堂也是远近闻名。周围很多同事和朋友给我提起过石干娘。说她的灵验,说她的香火的旺盛,说她的庙会的繁华。一直以来,我就很想去深入的了解一下关于石干娘的传说和故事。

    我是个爱故事的人,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都是我喜欢做的事。小时候喜欢听邻居啦乡村里的呱,那些民间的传说和故事,曾经陶醉了我童年的每个夜晚。

    如今,有人让我走近民间,去接触故事,去收集整理,把非物质的东西定格下来,那也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我何乐而不为呢!

    而西集前村的妇女主任仝丽丽,也是个有故事的人。首先是这个姓,大多数人不认识,大凡第一次接触这个字,都习惯了山东秀才念半边的高招,喊她工主任。我第一次喊她,是查了字典之后,才敢喊的。在认识很久,并且很熟之后,我也和她开了一次玩笑,故意喊她工主任,并把那个工字喊得特别响,而她也是个很配合你开玩笑的人,故意走到你跟前,左转一圈身子,右转一圈身子,在把我都转糊涂的时候,才问我,“马主任,你好好看看,俺是个公的还是个女的?明明是个女的,你却喊俺工主任,真是睁着大眼说瞎话呀!”这一句话就让我领教了她的厉害,嘴巴子不饶人呀,用叼徳一的话说就是:这个女人不寻常!

    说起仝丽丽的不简单还真有两个故事来证明。

    一个是她教子有方。她儿子李德馨,今年16岁,却已是闻名全国,葫芦丝演奏技艺已是相当的炉火纯青,不仅省市电视台的少儿晚会少不了他的节目,就连中央台也经常来函邀请,李德鑫的出色表现,让全国知名艺术家也是爱不释手,主动收他为关门子弟。各级晚报都对李德鑫的事迹做了报道。而让我震撼和钦佩的却是仝丽丽的那种超越母爱的家教情怀,她虽然身处农村,却把孩子对葫芦丝的的天赋和爱好视做自己的生命,不惜倾家荡产寻名师,买最好的葫芦丝乐器,一次次的临沂,一次次的济南,不管去哪里学习和演出,都是她陪着孩子,那份执着和无私的付出,常人真的是难以想象。一个乡村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能有这样的见识和境界,你不得不刮目相看。

    再一个就是仝丽丽有一颗大爱之心。因为工作缘故,我和她相互之间都加了微信,通过她的朋友圈我看到她以自己的人格为一个与自己无亲无故、身患绝症的乡亲募捐的情形。说实话,现在的募捐,遍地皆是,真的假的,难以分辨。而仝丽丽的募捐却很有人缘,她的朋友,她的乡邻,不管熟悉不熟悉的,都奔着她的真诚善良和爱心,纷纷慷慨解囊,凡是捐款的,她都以截图的方式在网上予以公开,并把所有募捐到的款项,交给那个被病魔缠身的家庭。

    胸有大爱的人是值得交往的人。基于这一点,我也会把一个村干部的嘱托去努力的做好。更何况仝丽丽或许也瞅准了我喜欢搜集民间故事的爱好,便把修复重建玉皇庙和石干娘祠堂的可行性报告撰写任务交给了我。我所能做的,也就只有好好的去搜集整理记录下关于西集前村口口相传着的那些优美的民间故事了。

    民间传说是民间口头叙事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提炼加工,故事情节既与人间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使真实情景和奇情异事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网络词条)

    所以说,民间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人人都是创作者,用你的语言和理解,给故事一个美好的传播途径。

    就在2016年麦收前的日子里,我去了西集前村。按我的要求,村里早就找来了两个熟悉村里的变迁和石干娘玉皇庙故事的老人。我循着他们娓娓道来的故事,整理记录下了以下的文字。

    而我在这里要记下的,就是西集前村给我讲故事的这两位老人的名字,他们一个是73岁的王孝山,一个是70岁的仝传才。

    因为村里有一伙热心于乡村民俗的倡导者,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传说和故事,让当地的人文气息浓厚一些,给日渐壮大的乡村旅游增添一些民俗底蕴,而那些承载传说和故事的祠堂和庙宇,就是最好的见证。

    一直以来,在我的心底,总感觉民间的故事就在我所生活的乡村,那么迷人,那么富有魅力!

                                                  2016年11月6日


    玉皇墩


    据晋史记载,琅琊西北五十余里处,有一玉皇庙,地处蒙山之阳,香火经久不衰。唐高祖李渊二年,秦王李世民,于日锁五龙之际,曾在此拴马息脚,养精蓄势,至玄武兵变,太宗皇子李世民即位,甚感此地厚德,着太史令李纯凤,重修此庙,再塑金身,并赐金匾一块,香火日盛,善男信女,拈香叩拜,名噪一时,相传至今千余年矣。----摘自《重修石干娘庙记》

    晋史记载的琅琊西北五十余里处的玉皇庙,就位于汪沟镇的西集前村。西集前村,是在明代崇祯年间由玉贵庄搬迁而来的。在当地村民的称呼里,都把玉皇庙所在的玉贵庄喊作玉皇墩。

    玉皇墩,是对玉皇庙的尊崇,也是对玉皇大帝的敬畏。

    在西集前村老一辈人的心里,玉皇墩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和神奇故事的村庄。

    据西集前村里的老人们讲,玉贵庄位于西集前村西南一公里处,村庄中央的官道,是通往东海和京城的必经之路,当时客商云集,商贸繁华,是一方风水宝地。

    当时玉皇庙香火旺盛。叩头进香者,路行如蚁,络绎不绝。

    适逢正月初九日是玉皇生辰,随定此日为玉皇石干娘庙会。每年的正月初九,四邻八乡的人们都赶来进行隆重祭拜,场面甚是热闹。

    玉皇墩,是对玉贵庄的另一种称呼,因此,玉皇石干娘庙会,也叫墩子庙会。每年的敦子庙会日,附近的人们便都呼朋唤友地来赶墩子庙会。墩子庙会的场面很大,卖吃的、喝的、玩的、粮食、布匹、骡马牲口,四面八方的大商小贩,烧香许愿的远村近邻,父老乡亲,真个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墩子庙会,名不虚传。

    就在农业学大寨时,西集前村的社员还从玉皇墩地下挖出了一把晋代的宝剑,现珍藏于费县博物馆。

    口述:西集前村村民 仝丽丽  记录整理:马荣宪 时间:2016年5月19日 地点:西集前村委办公室



    镇街石


    玉皇墩村中间的那条官道,连着京城和东海,当时客商云集,商贸繁华,为使玉贵庄风调雨顺、永保繁华,村人们就在这条街的东西两头各设立了一块镇街石。东边一块设在路南,石高过丈,就像一位威风凛凛镇守疆域的将军;西边这块设在路北,石材婀娜,酷似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

    在两块镇街石的中间,就是香火旺盛的玉皇庙。

    东边这块如同将军的石像,人们都喊他石干爷;西边这块酷似观世音菩萨的石像,人们都喊她石干娘。石干爷和石干娘离玉皇庙近,深受玉皇的教诲,时间一长,也就有了道业。

    石干爷性情暴烈,恩怨分明。

    相传东长富庄上一个来玉贵庄上私塾的学生,天天上学都从石干爷石像前走过。俗话说,贱羊羔子皮学生,那是一点也不假。平时,这个小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边走边调皮,手脚的都不闲着,不是用脚踢个石头蛋,就是拾块石子甩在鸡呀狗呀的身上,惹得鸡飞狗跳,很是讨人嫌。这天,放学回家的皮学生实在是闲得手痒了,就随手甩出一块石头,怎么那么巧,甩出的石头正好砸在石干爷的身上,砸得石像火星乱冒,石屑纷飞。石干爷的暴烈脾气是都知道的,哪受得了这份挑衅,于是就在小学生的身上施了法术。学生回家后,就浑身不适,又爬墙,又上树的,没一点老实,白天黑夜的闹腾不停。找了太夫,吃了中药,也看不好。这可把小孩他娘给急坏了,就到处的找人给治。正方偏方的都用遍了,就是不见好。直到把小孩和他娘折腾的差不多了,石干爷才托梦给小孩他娘,说:

    你家小孩太调皮,

    把我肚子砸块皮,

    要想平安不出事,

    快把伤口给治愈。

    小孩她娘睡梦里醒来,一问孩子果真如此,于是,置办了纸钱果品香蜡,带着孩子来到石干爷石像前,磕头烧香化纸钱,一番念叨,一番赔罪,一番许愿。祭拜了石干爷,又拜了石干娘,娘俩一回家,孩子的病就立马好了。很是神奇。

    石干娘有一副菩萨心肠。对石干娘的护佑,在《重修石干娘庙记》里,就记载了一件彰显石干娘菩萨心肠的神奇故事。

    话说清康熙一十九年隆冬,地冻天寒,朔风凛冽,平顶庄王金箱员外的独生子突然失踪,派人四处寻找,怎么也找不到,最后在玉皇墩石干娘石像后面,才找到昏睡了三天三夜的孩子。王金箱员外,家产丰厚,平日里不忘周济乡邻,为人厚道,做的都是些积德行善的好事。找到孩子后,人们纷纷询问孩子冷不冷,饿不饿?孩子说:有一老母,日供三餐甘露,抱裘锦护肤,安然无恙。人们才知道石干娘有一副菩萨心肠。石干娘显灵护佑了孩子后,来向石干娘祈福求安无后求子的,石干娘多有灵验,一时间十里八乡人人奔走相告,高至达官显贵,低至仕农工商,争相称奇,顶礼膜拜,叩头进香者,路行如蚁,络绎不绝。

    因此,人们在来玉皇庙祭拜玉皇大帝的同时也不忘了去给镇街的石干娘、石干爷烧上一刀纸,燃上三炷香,以求得风调雨顺,人财两安。

    这真是:玉贵庄上玉皇墩,玉皇庙前俩石人,千年修得神仙体,镇街护佑显神灵。


    口述:西集前村村民 仝庆才 70岁 记录整理:马荣宪 时间:2016年5月19日地点:西集前村委办公室



    柳青河的来历

      

    汇入大美临沂的三条河,其中之一的柳青河就发源于汪沟镇。其实呀,柳青河原来不叫柳青河,而叫玉带河。玉带河从玉皇墩西侧,围绕着玉贵庄,流向琅琊城,远看就是一条玉带,河水清清,流水潺潺,景色十分优美。

    就是这条玉带河,紧靠着玉皇庙,时间长了,河里的生灵也就都有了灵性。

    玉皇庙前边,玉带河沿上有一棵倒栽柳,长得很是茂盛,条条绿丝,垂向水面,像是玉女在梳妆。紧靠着倒栽柳的玉带河里,是一个多年发大水冲出来的淹子,深不见底。

    就是这个淹子,却很是神奇。

    相传玉带河的淹子里住着一个仙家,由于淹子紧靠着玉皇庙,河里的仙家就天天的向玉皇参拜修炼,时间一长,就修得了真身。时不时地就显显灵性,玉贵庄上的人们知道了,就经常的来求。

    玉带河边垂柳树下住着的仙家,最喜欢给人们办一件事,那就是赁傢俬。谁家儿婚女嫁办个公事场,需要盘子碗的,只要到玉带河边、垂柳树下,大声地念道一下,你所需要的几桌傢俬,就会飘在淹子的水面上。百试不爽,十分灵验。庄上的人们都说,河里的仙家显灵了。

    刚开始,谁家办公事到河边赁来的傢俬,用完了都会如数归还。有时,庄上私心重的人家,在办完公事后,就会把赁来的傢俬偷偷的留下几件,时间一长,你家留几件,我家留几件,慢慢的,河里的仙家就生气了。谁家办公事,再来河边赁傢俬,仙家就不显灵了。仙家不显灵,谁家也就赁不到盘子碗的了。

    仙家生气,河里就会发大水,一发大水,玉带河两岸的庄稼就会遭殃。庄上的人们知道这是仙家在生气。庄上年纪大的老人们,就纷纷来玉带河边垂柳树下跪拜,让河里的仙家显显灵,手下留情。

    从此,河里一发大水,两岸的庄稼就会冲毁不少,庄上的人们便都来求情。时间一长,人们便把玉带河喊做留情河。

    垂柳树下留情河,庄上的人们祭拜完了玉皇和石干娘,就会来垂柳树下拜仙家。由于留情河边柳树多,时间一长,留情河喊着喊着就喊成柳青河了。

    这就是柳青河的来历。


    口述:西集前村村民 王孝山 73岁 记录整理:马荣宪 时间:2016年5月19日地点:西集前村委办公室


    石干娘的传说


               

    在汪沟镇西集前村西南,有一座祠堂,里边供奉着一尊观音石像。这就是被当地人信奉的石干娘。

    说起石干娘,里边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都说命硬的孩子不好养活,为了保住性命,按当地风俗,得给命硬的孩子认一个“石干娘”。石干娘,有的是一块大石头,有的是一尊石观音像。经常有人上香烧纸,香火很旺,时间长了,就有了灵性。

    什么样的小孩要拜干娘,而且还需是石干娘呢?这话需要从人的生辰八字说起。小孩从一生下来,八字已定,年月日时中的天干地支都已定局。如果出生在下面十二个日子里:丙子,丙午,丁丑,丁未,戊寅,戊申,辛卯,辛酉,壬辰,壬戌,癸巳,癸亥。易学中称这十二个日子为“阳差阴错”。这个日子生的人,一般有私生子,螟蛉子,有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在丧期中成婚,谈亲时发生不愉快的事,妻舅倒俩而感情疏远,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此十二日“为再婚日”。即生在此十二日的人,占90%以上的男女都出现离婚现象。

     阳差阳错不风流,

    花烛迎郎不自由;

    多是寒房因孝娶,

    残房入宿两家仇。

    寒房即屋内少了一人,是说夫妻中少了一个,或离异,或病故,或天灾人祸。残房,即是再婚之人。两家仇,即男女双方为仇。是说生在再婚日的男女,一生中必然要再婚。

    生在“再婚日”有这么多的讲究,那么,在男女结婚择日时,更需要注意不要选择这几日。有很多男女青年,虽未生在“再婚日”,却在结婚的日子选用了“再婚日”,人为的走上了男女离异的道路。岂不可惜。当然,结婚择日,还有很多讲究。但仅这一条,就得注意。 

    说了这么多,那么拜石干娘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这地方有这么一个习俗,凡是生在这些日子的小孩,都要去拜一个石干娘,以解此难。准与不准,信与不信,那都是个人的信奉。也许是巧合,居然有些人,拜了石干娘后,确实改变了原先的命局。

        石干娘,全国各地都有。有的是塑像,有的是一块大石头。但必须是香火旺的,经常有人烧香烧纸,有灵性。否则,只是一块石头。就像一尊佛像未开光一样,毫无灵性。

        拜石干娘,一般需连拜三年,第一年和第三年一般需纸、香、鞭炮,五样供果,五样点心。第二年只用烧纸,香即可。小孩一般要满三个月后,由大人抱着,去磕头。要有叩拜文书,没有的,大人可直接抱着孩子跪在石干娘前,祷告:孩子叫某某,愿拜在石干娘脚下,为螟蛉义子,愿干娘保佑某某一生平安吉祥,无病无灾,婚姻美满,白首谐老,福寿康宁。

      拜石干娘有两个目的,一是保佑一生平安,无病无灾,幸福安康;二是保佑婚姻美满,一帆风顺,不至发生离异。

    就是汪沟镇西集前村西南的这座被当地人信奉为石干娘的观音像,每年的正月初九、三月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会有很旺的香火。家里孩子不舒坦、常闹病灾的人家,以及婚姻不顺的男女青年,都在特定的日子里来拜石干娘。


    口述:西集前村村民 王孝山 73岁 记录整理:马荣宪 时间:2016年5月19日地点:西集前村委办公室



    王蛮子



        玉贵庄上住着一户从南方搬来的王姓人家,庄上的人们都喊他王蛮子。王蛮子怪能,

    能掐会算的,是个阴阳先生。庄上不少人有事都来求他给看看。

    等到王蛮子七老八十动不了的时候,他儿子就问他死后何时下葬,埋在哪里会对后代有利。

    王蛮子会看时辰,也会看风水,阴宅阳宅的,他都会看,他自己的事,心里肯定早就有数。他儿子一问,王蛮子就说,我死后,等玉带河边的倒栽柳入水时下葬,一定要埋在村中央磨坊的磨沟里。

    王蛮子说完,就问他儿子记下了么?他儿子点点头,说,记下了。

    王蛮子说,一定要按我说的去办呀!

    他儿子点点头,说,就按您说的办。

    王蛮子还没死,他儿子就出来给人家说,王蛮子死后要埋在村中央的磨沟里。庄上的人们一听,就都气坏了。说,全村人的磨坊,他个外来户的王蛮子,死了还要埋在磨道里,不仅占着大家伙的地方,还要吓唬人,那还行!庄上的人们便都不同意。都不让往那埋。

    可是,王蛮子死那年,老天大旱。庄家树木的旱死不少。就连玉带河里也旱得没了流水。河边的倒载柳也旱得落光了叶子。

    柳树不发芽,枝条也不长,河里没有水,柳树上的枝条垂到水里,就更没了日期。

    柳树枝条入不到河里的水,王蛮子就不能下葬,这可把王蛮子的儿子给急坏了。

    给王蛮子烧纸钱时,他儿就把庄上人们不同意把他埋到磨道里的事说给了王蛮子听。

    没过多长时间,庄中央的磨坊里就闹腾起了动静。不管是黑夜白天的,明明是没人推磨,磨坊里却传出来推磨的嗡嗡声。有大胆的悄悄走过去看看,只见磨转空响,却不见人影。附近的住户就吓得够呛。于是,磨坊里闹鬼了的事便传了开来。

    磨坊一闹鬼,闹得动静还不小,周围的住户就都不敢在庄上住了。有一家搬的,就一家看一家的,纷纷从玉贵庄搬了出来。这就是现在的西集前从玉贵庄搬迁来的原因。

    由于王蛮子死了还没下葬,王蛮子他儿就不能搬家。可磨房里的动静还在继续闹腾。王蛮子他儿就怪害怕,就想赶快地把王蛮子给埋了。可倒栽柳长不出新枝条,河里也没水,柳树入不着河里的水,埋的时辰不到,惠及子孙的风水就实现不了。这可把王蛮子他儿急坏了。

    为了赶快让王蛮子入土为安,又急又怕的王蛮子他儿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从家道子里拿出一个破的二鼻罐子,从玉带河的淹子里装满水,用绳子挂在垂柳树上,把垂柳的枝条伸进装满水的罐子里,王蛮子他儿就跑回家念叨给王蛮子听,说,爹呀,垂柳入水了,垂柳入水了,你可以下葬了。于是,王蛮子他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他爹埋在了磨沟里。

    王蛮子下葬后的第三天,老天爷降下了瓢泼大雨,来了个沟满河平。玉带河边上的那颗垂柳的枝条全部入着了水。

    由于王蛮子下葬的时辰不对,他的后辈们就都没有发达起来。


    口述:西集前村村民 仝丽丽 40岁 记录整理:马荣宪 时间:2016年5月19日地点:西集前村委办公室


    石干娘神像动不得


                          

        自从有了玉皇庙,玉贵街上的镇街石石像,也就有了灵性。谁家孩子有个病呀灾的,来石像跟前上上香火,拜石像为干娘就好了。因那石像特像观世音菩萨,人们便都喊她石干娘。

    玉皇庙里的香火旺,石干娘的香火也旺。香火一旺,石干娘也就愈加的灵验。来求拜石干娘的人也就越多。

    可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来了一股破四旧的运动。玉贵庄上搞运动的红卫兵,就向上级打报告说,拜石干娘是封建迷信,一定要破除不可。

    于是,红卫兵小将们就用雷管炸药炸石干娘石像。炸了一炮,石干娘纹丝不动,又炸了第二炮,石干娘像才微微有点倾斜,于是,又装上炸药,轰了第三炮,才把石干娘石像给炸倒。

    可是,这些破四旧去炸石干娘石像的红卫兵们,晚上一回到家,就都不舒服,浑身没劲,无精打采,老是犯困。几个人得了一样的毛病。家里的老人们就找人给看,先生一看,就说是得罪石干娘了。

    几个人吓坏了,就找人给扎鼓。几家的老人都带着香果纸蜡地来给石干娘赔不是,烧香上供的念叨了一番,几家子又找人来吧炸歪了的石干娘石像给树了起来。平时十个人都树不起来的石像,这次两个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炸歪了的石干娘石像树了起来。很是神奇。

    后来,玉贵庄村上有个更革命的生产队长,为了当上革委主任,就又把树起来的石干娘石像用耕牛给拉倒了。还把石像给破成了碎石,垒了生产队里的猪圈。自从用石干娘石像碎石垒了猪圈,养上猪之后,这个生产队的猪就一直没个好,不是得猪瘟病,就是摊上野狼来拉圈,刚下的猪仔回回都给野狼给糟蹋了。

    那个用石像碎石垒猪圈的生产队长,文化大革命还没结束,就上吊自杀了。

    石像没了,附近村上来祭拜石干娘的人们还是络绎不绝。

    《重修石干娘庙碑记》说,十年浩劫,庙宇圣石被毁坏殆尽,然倾拜石干娘者,仍于庙会日,自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因旧址失考,但虔诚如斯,平地拈香叩首,遥空礼拜,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幸福,儿女平安。

    村里的仁人志士目睹此情此景,拂胸湫然,感叹万千,众口同声,决定重修石干娘祠堂,再塑圣身。远村近邻,父老乡亲亦捐资捐物,倾囊相助。欣逢盛世之秋,石干娘祠终于2003年季冬竣工,并从遥远之地新塑石干娘圣身置于宝座之上,同时也给石干爷新修了宝座。

    石干娘有了灵性,护佑着这一方百姓。谁若对石干娘不敬,肯定没有好下场。

    口述:西集前村村民 仝庆才 70岁 记录整理:马荣宪  时间:2016年5月19日地点:西集前村委办公室



    重修石干娘庙碑记


    据晋史记载,琅琊西北五十余里处,有一玉皇庙,地处蒙山之阳,香火经久不衰。唐高祖李渊二年,秦王李世民,于日锁五龙之际,曾在此拴马息脚,养精蓄势,至玄武兵变,太宗皇子李世民即位,甚感此地厚德,着太史令李纯凤,重修此庙,再塑金身,并赐金匾一块,香火日盛,善男信女,拈香叩拜,名噪一时,相传至今千余年矣。

    后因历朝历代,几经变迁,数度兴衰,加之天灾人祸,洪水泛滥,庙宇塌毁,无人修持,独自一石人立于颓庙东侧,去污剥尘后,一展干娘石塑圣神,风采奇哉,石人根扎厚土,深不可测,总因日久年深,秉山川天地之灵秀,聚日月星辰之光华,干娘圣灵常显。

    清康熙一十九年隆冬,地冻天寒,朔风凛冽,平顶庄王金箱员外之独子突然失踪,着人四处寻找,未遇,结果在石人后面,昏睡三天三夜,醒后问其冻饿否?言:有一老母,日供三餐甘露,抱裘锦护肤,安然无恙,后有祈福求安无后求子者,圣石多有灵验,一时间十里八乡人人奔走相告,高至达官显贵,低至仕农工商,争相称奇,顶礼膜拜,叩头进香者,路行如蚁,络绎不绝。

    适逢正月初九日玉皇生辰,随定此日为玉皇石干娘庙会,隆重祭拜,风俗延续至今。成为蒙阳一带最为壮观的乡俗之一。

    十年浩劫,庙宇圣石被毁坏殆尽,然倾拜石干娘者,仍于庙会日,自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因旧址失考,但虔诚如斯,平地拈香叩首,遥空礼拜,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幸福,儿女平安。

    吾辈村民目睹此情此景,拂胸湫然,感叹万千,众口同声,决定重修石干娘祠堂,再塑圣身。远村近邻,父老乡亲亦捐资捐物,倾囊相助。欣逢盛世之秋,石干娘祠终于2003年季冬竣工,并从遥远之地新塑石干娘圣身置于宝座之上,同时也给石干爷新修宝座。人皆赞之。

    盛世之举,吾辈幸甚,定当流芳百世万古千秋。

    无以为怀,勒石铭记。

    民初学者邵士昌初稿  刘国龙书  苏宝義刻


    申请报告

    关于修复重建玉皇庙(石干娘祠堂)的

    申请报告


    党委政府:

    汪沟镇西集前村位于汪沟镇驻地,人口    人,土地    亩,明代崇祯年间由玉贵庄搬迁而来。久负盛名的玉皇庙(石干娘祠堂)就坐落在该村西南。

    西集前村的玉皇庙(石干娘祠堂)因地处大美临沂半小时生活圈内,加之该镇近几年来农业旅游的大力开发,该镇的人文色彩已逐渐浓厚,西集前村的玉皇庙(石干娘祠堂)与闵子骞故里的闵子祠,已经成为周边群众旅游时顶礼膜拜的必到之处。石干娘的传说,玉皇墩的传说,柳青河的来历,王蛮子的传说,等等都是此地流传甚广的优美传说和故事。每年的正月初九,恰逢玉皇大帝生日这天,玉皇庙(石干娘祠堂)前,就是一场盛大的集会,被当地群众誉为墩子庙会。

    庙是人修的,神是人奉的,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有人才建村,有村才建庙。据老人们的记忆和传说,玉皇庙曾有一度的辉煌。玉皇大帝庙,建在村的西南面,高台之上,庙建的高墙青瓦,画梁雕柱,大帝神像神情威严端庄,坐立大堂中央。各路神仙神像神情生动逼人。人们为了辟邪祈福,每逢正月初九或遇大旱不雨,十里八乡的百姓,就会敲锣打鼓前来焚纸烧香,祈求大帝保佑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因此,这里香火兴旺。

    历经十年浩劫,此庙失修,现在,原来的庙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西集前村的人们心中却永远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神像------玉皇大帝。祖祖辈辈人们的心中永远供奉着神圣的玉皇大帝。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村不在大有庙则名。西集前的人们,衷心的期盼热心研究乡土历史的名人和志士,调查研究,通力协作,把年久失修的修复重建,以满足当地人们的一个夙愿。让玉皇庙的历史不再是传说,让玉皇庙再度辉煌。

        另外,汪沟镇西集前村西南的石干娘,就是一尊石观音像。历史悠久,方圆百里都很出名。由于经常有人烧香烧纸,香火很旺,时间长了,就有了灵性

    就是这座被当地人信奉为石干娘的观音像,每年的三月三、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会有很旺的香火。家里孩子不舒坦、常闹病灾的人家,以及婚姻不顺的男女青年,都会在特定的日子里来拜石干娘。

    《重修石干娘祠堂碑记》,对玉皇庙和石干娘,有很详细的一个记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和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玉皇大帝和石干娘都是人们心中富有灵性的崇拜对象。

    玉皇大帝和石干娘,体现了汪沟镇一带的一种民俗,表达了对灵石的一种情结。

    玉皇大帝和石干娘,又都是辟邪气、送吉祥、降福瑞的慈神。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民风。

    在历史长河中, 玉皇大帝(石干娘)已经作为灵石信仰的一种相当定型的文化符号,扎根在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之中,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的民俗象征之一。

      石干娘,是人们心目中赋予了灵性的的石头。大多数灵石,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安居、太平、昌盛、福康的愿望,表现了山石崇拜的风俗应用,从中可以看出灵石崇拜是一种原始且流行广泛的民间习俗。

    从《重建石干娘祠堂碑记》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玉皇大帝(石干娘)的膜拜,已成为当地群众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正如碑记当中记载的那样:十年浩劫,庙宇圣石被毁坏殆尽,然倾拜石干娘者,仍于庙会日,自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平地拈香叩首,遥空礼拜,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幸福,儿女平安。吾辈村民目睹此情此景,拂胸湫然,感叹万千,众口同声,决定重修石干娘祠堂,再塑圣身。

    由于文化革命期间被损坏,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恢复。从民间的传说和残存的的遗址看,玉皇庙和石干娘祠堂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宗教信仰的整体,而石干娘祠堂已于2003年秋天由  300 多名群众自筹资金,重修了一座20平方米的石干娘祠堂,虽然祠堂很小,但也有很多信仰佛教的宗教人士前来祭拜。他们也给村委提出了很多建议,当地的百姓也有强烈的要求,要我们把当地群众翘首期盼的玉皇庙扩大一点修建完成,由于种种原因,修复重建一事却迟迟不能动工。而当地群众对玉皇大帝和石干娘的祭拜愿望,却日渐强烈,因此,重修玉皇庙(石干娘祠堂)已迫在眉睫,不仅是当地群众宗教信仰的需要,也是大美临沂乡村旅游的需要,也更是保户乡土民俗、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自2015年以来,很多佛教中的教徒和宗教信仰人士,他们自筹部分资金,与村民协商,准备扩建占地2000平方米的玉皇庙。重建玉皇庙(石干娘祠堂)正顺应了当地的这种民俗。

    我们修建庙宇的宗旨是:弘扬宗教服务于民间,服务于社会,服从党的领导,把宗教服务于人民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为目标,了却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广大宗教人士的心愿。至此,特申请镇人民政府给予支持。 

     特此申请                                                          

                      汪沟镇西集前村

                         2016年5月20日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